静水流深 | 第一期:变好!直到无法再变好
引言——经济学眼光看日常
经济学是社会科学,自然和各位同学的生活有着很大的联系。或者说,经济学的一些假设本身就是建立在处理生活中事的思维方式中,自然也离不开各位同学的生活。因此在这个专题中,我们希望更多地站在中学生日常生活(特别是学校学习生活)的角度介绍一些经济学概念。
这样的话各位同学在看手机的时候,就可以告诉家长老师说“我正在看走进光华介绍如何用经济学安排学习时间的文章,磨刀不误砍柴功”
那么话不多说,我们进入正题。
假设我们的小明是一名高二的学生,就读于光滑中学114班,他每天的任务是……等等,他好像连他的任务都不知道,那怎么用经济学的知识来做出决策呢?
要知道,经济学是在一定目标和限制条件下如何有效配置资源的科学(划重点)。如果小明自己都不知道什么对于自己是好的,都不知道自己的目标,又怎么配置资源呢!于是为了明确自己的目标,小明陷入了对人生的思考:什么是我的目标?(在此,各位同学也可以想想自己的目标。)此时小明前去寻找班主任询问这个问题,班主任给出了各位同学意料中的回答:“在高中阶段,提升学习成绩是你的唯一目标,高考成绩是你的唯一指标。”
这合理吗?这不合理!虽然鸡汤是这样说的,但是平心而论,又有几个人真正做到学习是校园生活的唯一目标呢?我们当然可以说学习是校园生活最重要的目标,但一定不是唯一目标。“存天理灭人欲”,将学习变为生活的唯一目标,这是成功学家该干的事!我们经济学家能帮你的,是在承认你休息娱乐的需要,以及干饭干好饭的需求的前提下,为你提供最有效率的生活资源配置方案。
当然,如果各位同学中有人说自己已经做到了提升学习成绩是唯一目标,那我们也是没有意见的……只是提供的配置007方案可能有些卷。
小明看到这里不禁会心一笑,略夹私货地写出了校园生活的两大需要:成就感、轻松感,同时小明觉得两种需要对自己的重要性是一样的。当然,这两种感觉并不是直接能得到的,小明接下来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在各种各样的事项间做出选择。上课能够带来很强的成就感,但轻松感比较小;睡觉带来轻松感,但成就感的效益基本没有。因此如果小明自由选择睡觉还是上课的话,此时他选择了上课,因为他觉得上课对自己的效益比睡觉要好。同理,小明考虑了自身情况,发现如果有充裕时间的话,自己更愿意做一篇语文阅读而不是一道数学题,但做一道数学题好过两篇语文阅读,自己更愿意做一道圆锥曲线而不是一道导数……当然,这不是一天之内决定的,可能是每次做决策前要思考的。这个东西,经济学家将其命名为偏好,各位同学也可以这么称呼它。
之后,我们就将某人在一定价值取向下不愿意做B而愿意做A称为某人此时相对B偏好于A,记作A>B。同时,如果把小明目前考虑到的事情称为一个全集的话,里面所有比做一道数学题好受一点的拿出来做成一个集合。那么这个集合里随便拎出来一个都比做数学题强,经济学家称为小明对于做一道数学题的(强)偏好集。小明爱学数学的同桌柯熙把他写成Prefer(y)={x|x>y}。
此刻小明有些不满意,要做的事情这么多,一个一个比要比到什么时候?小数提醒他说可以根据测度论构造一个把事情映射为数字的映射,叫做效用函数U,U(x)越大,就说明x对小明越好。小明没听懂小数说的,但猛然意识到自己可以说“我对做数学题的喜欢是1”。
不管怎么讲,小明总算有了做出理性选择的一套基础逻辑,那就是谁效用函数大就选谁。至于怎么具体确定效用函数的值,可以用偏好来看看,比方说睡觉比x1好但比x2坏,那U(睡觉)就显然属于区间(U(x1),U(x2))。至于偏好怎么确定?那就只能问小明自己了……
帕累托改进到最优
那么,有了效用函数,小明该怎样做才能过好校园生活呢?经济学家建议小明先看看自己目前对时间的配置:
作者:孙翊楠
编辑:周晋宇 郑敬怡 秦若琳
审核:念思辰
美编:梁理翔
排版:纪芊卉延伸阅读